首页 > 乡村振兴 > 养殖技术 > 水产 正文

选择渔用颗粒饲料(一)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2011-04-28 

  高扬        研究员      宁夏兴庆区畜牧站

  2011-4-28
  随着气温上升,水温升高,鱼儿觅食优质饲料的选定尤为重要,现阶段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颗粒饲料确实让养殖户有点雾里看花。高质量饲料是高效养殖的重要标志之一,使用高质量配合饲料不仅鱼儿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而且水质不易败坏。
  一、水产动物的营养物质
  饲料指在正常情况下,凡能被水产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其无毒无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养分指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水产动物是异养生物,不能利用自然界中简单的无机物,依赖于自然界中有机物生长、生活。
  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分为六种概略养分: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
  1、水分
  各种动、植物含水率95~5%。一般保存饲料的水分以不高于14%为宜。
  2、粗蛋白
  饲料中所有含氮物质总称,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含氮物,非蛋白氮包游离氨基酸、肽类、酰胺、硝酸盐、铵盐等。不同饲料粗蛋白的含量及质量均不同。
  3、粗脂肪
  包括真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质,类脂质又包括游离脂肪酸、磷脂、糖脂、脂蛋白、固醇类、类胡罗卜素、脂溶性维生素等,植物油脂含不饱和脂肪酸高。
  4、粗纤维
  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多缩戊糖、角质等组成。
  5、粗灰分
  是饲料样品在550-600℃下灼烧至恒重后余下的残渣,主要为矿物质元素的氧化物,并含有少量的杂质如粘土、砂石等。
  6、无氮浸出物
  饲料干物质中除去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以外,其它所有物质的总称,主要包括多糖类、淀粉、双糖、单糖等。
  二、水产动物营养原理
  营养素指能在动物体内消化吸收,供给能量,构成体质及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它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六类。
  1、蛋白质营养
  ①蛋白质的组成
  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由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蛋白质。植物能合成自己全部所需的氨基酸,动物含有与植物蛋白质同样的氨基酸,但动物不能全部自己合成全部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在鱼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很少,不能满足它正常的生理需要,必须由饲料中供给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鱼体能够自身合成而不需要从饲料中获得的氨基酸。
  蛋白质、氨基酸的质量与利用
  蛋白质的质量是指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饲料蛋白质愈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其质量就愈高,其实质是指氨基酸的组成比例(模式)和数量、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和数量愈与动物所需要的一致,其质量就愈好。
  氨基酸平衡:指饲料中必须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及其比例符合鱼体生长需要。  氨基酸互补作用:由必须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饲料合理搭配投喂鱼虾,使不同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补偿,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氨基酸互补作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②水产动物的蛋白质营养特点
  水产动物对蛋白质需要量较高,一般在30%以上。鱼类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需要不同,鱼苗→幼鱼→育成鱼→成鱼(性成熟)的蛋白质需要量逐渐减少。
  水温对蛋白质需要有影响。水温低对蛋白质需要量高、水温高对蛋白质需要量下降;水温在13~14℃以下时,氨基酸氧化代谢酶活性显著下降,鱼类转为以利用脂肪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要求饲料中油脂的量增加。
  饲料蛋白质的可消化性对蛋白质的利用效果影响很大,如血粉、羽毛粉、皮革粉等可消化率一般低于30%。动物蛋白质的养殖效果优于植物蛋白质。
  在饲料中蛋白质的量满足较为容易。蛋白质的质量体现在于蛋白质原料的必需氨基酸平衡性、可消化性,即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及平衡效果,氨基酸的消化率等。
  ③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一般适宜含量范围为22%~55%。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饲料蛋白含量为20%~30%;杂食性鱼类(鲤鱼、鲫鱼)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0%~40%;肉食性鱼类(乌鳢、鲈鱼)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5%~55%。
  2、脂肪营养
  ①脂肪的种类和性质
  脂肪指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类脂溶性化合物的总称。包括:脂肪酸、甘油形成的脂类化合物和磷脂、糖脂、固醇等类脂。
  脂肪氧化酸败:天然油脂暴露在空气中与空气中氧发生氧化或由于微生物等的作用发生氧化,最后产生醛、酮、酸,并发生难闻的气味。
  脂肪的氧化酸败产生大量具有不良气味的醛、酮等低分子化合物,不仅使脂肪营养价值和饲料适口性下降,而且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过氧化物会破坏某些维生素,此外蛋白质的消化率也显著下降,另外,氧化过程中产生的醛、酮对鱼虾有直接毒害作用。 氧化酸败的脂肪喂鱼虾将导致其瘦背病。
  它可节省蛋白质,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不同鱼类对脂肪的利用率不同,导致不同的蛋白质节约效果。
  ②水产动物的脂肪营养特点
  水温降低时对配合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增加,在低水温(13~14℃以下)时主要以脂肪作为能量物质。适当增加配合饲料中脂肪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的作用,饲料中脂肪含量应保持在4~6%。
  ③鱼类对脂质的需求量
  一般饲料添加量为5%~6%。主要养殖品种的饲料的脂肪适宜量为:鲤鱼5%~8%;草鱼、团头鲂4.5%~3.6%;罗非鱼6.2%;胡子鲶6%~8%。
  3、碳水化合物营养
  碳水化合物指糖类及其衍生物,它们是鱼虾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能提供能量;是合成身体脂肪的重要原料;可改善饲料蛋白质的利用。
  水产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特点
  鱼类利用糖类的能力较低。
  不同食性、种类的鱼利用糖类差异很大,肉食性愈强的鱼对糖类的利用能力愈低。
  不同种类的糖类利用率由于鱼的种类而异。
  鱼类对纤维素则几乎不能消化。
  4、维生素营养
  它们在动物体内含量很小,是以辅酶和催化剂的形式参加体内代谢多种化学反应,从而保证机体组织器官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正常,维持机体健康和生产。
  按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叶酸、维生素C等。
  影响维生素添加量的因素
  不同种类的鱼对维生素需要略有不同。而不同种类的鱼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维生素的要求也不同,幼鱼由于代谢强度大,生长快,故需要量相对增多。
  对于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水质污染、水温剧变;人为生产操作的放养、称重、转塘等,鱼生理状态不同,为增强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故应增加维生素需求量。
  5、矿物质营养
  矿物质元素是动物营养中的一大类无机营养素,自然界中存在100多种矿物元素,现已确认动物体组织中含有45种矿物元素,其中必需26种。矿物质在鱼体中约占3~5%。
  水产动物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
  ①矿物质的吸收与水环境有关
  鱼类除了由消化道吸收饲料中的矿物质外,还可直接由鳃、皮肤吸收矿物元素,鱼类的矿物质营养及代谢受环境影响很大,淡水、软水、硬水吸收的矿物质不同。
  ②生理状态 、鱼虾体内矿物质贮存状态 、矿物质的化合结合形态、饲料营养成分影响矿物质吸收利用
  例如:应激状态时,矿物质需要量增加,吸收率增加。矿物质在水中溶解度越高,利用率越好,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利用率优于相应的无机微量元素。VC可增强铁的吸收率,植酸和单宁酸则降低铁的吸收等。
  6、能量营养
  动物在其生存过程中,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鱼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消耗了营养物质,释放了其中的能量,另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贮存于体内。
  能量守恒定律,输入能量=输出能量+贮存能量。
  如果能量输入大于能量输出,则能量贮存为正值,这时组成鱼体的物质增加,其表现为鱼类生长和体重增加。如果在饥饿和静息的条件下,既没有通过摄食输入能量,也没有通过做功输出能量,则输出的热能=-能量贮存,也就是说,机体产生的热量来自消耗体内贮存的物质,这时鱼体消瘦,体重减轻。
  由此可见,鱼、虾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增重,就要不断给鱼、虾输入能量,且要保证输入的大于输出的能量。已知鱼、虾类能量输入的方式是在养殖条件下通过给其投喂饲料,由其摄食来获取。因而在鱼、虾饲料中不仅要含有鱼类必需的各种营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满足鱼、虾的能量需要。
  能量主要来源于饲料中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糖类。各种物质氧化时释放能量的多少与其所含的元素种类和数量有关。
  三大有机物间的关系
  单从能量角度来看,三者可以互相转化,故当脂肪和糖类供给不足时,蛋白质便主要作为能量被消耗。若充分供给脂肪或糖类,就可保证鱼体对能量的需要,也就可减少蛋白质作为能量被分解代谢。而增加蛋白质在体内的积蓄,即产生脂肪或糖类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只有在满足鱼类蛋白质的最低需要量时,增加能量才会对蛋白质有节约作用,也只有当鱼类能量的需要量达到最低标准以上时,增加蛋白质才能使动物有效地生长。